close

2014/09/26(D1)

晚間在水陸缸從左至右各別撒播綠葉拔葉甜萵苣、波斯頓萵苣、紅葉拔葉甜萵苣各 5 盆,

未覆土, 開啟一盞燈。


 

2014/09/28(D3)

綠葉拔及波斯頓已有部份發芽, 而紅葉拔尚未觀查到發芽, 我目前管理方式如下:

1. 神奇杯使用消毒過後栽培土, 土裡放一些顆粒有機肥及化學肥(註1)

2. 調整水量使盆頂距燈源約 30 公分

3. T8 燈具總光量 180W 定時照射 14 小時(8:00 ~ 10:00)

4. 中午記錄環境溫度:30.9 溼度:51%


2014/09/30(D5)

紅葉拔葉發芽。從發芽的速度來看, 綠葉拔葉 > 波斯頓 > 紅葉拔葉。


 

2014/10/01(D6)

左側的綠葉拔萵苣有徒長現象,將燈照時數由14小時改為16小時(6:00~10:00)


 

2014/10/02(D7)

測水陸缸 EC 值, 在還沒加任何液肥之前就有 0.42, 比起自來水的 0.23, 魚缸

裡還是有較多的營養。

波斯頓只有2盆發芽,紅葉拔只有1盆發芽,補種下去灑較多的種子, 以求得較高的

發芽率。

綠葉拔疏芽。


 

2014/10/05(D10)

溫度:29.3
溼度:48%


 

2014/10/7(D12)

波士頓還是有兩盆沒長出,重新播種。


 

2014/10/09(D14)

以綠葉拔的生長狀況最好, 紅葉拔次之, 波士頓最差, 甚至有2盆未發芽。可是就以

綠葉拔來說, 也發生追光的問題, 所以以180W照射 14 小時, 距離 30cm 來說, 對

萵苣類來說還是不夠, 下次應提高到 16 小時, 20cm。

2014_10_09_7950  

圖: 綠葉拔葉甜萵苣

2014_10_09_7951  

圖:波斯頓萵苣

2014_10_09_7952  

圖:紅葉拔葉甜萵苣

2014_10_09_7953  

圖:追光現象


 

2014/10/10(D15)

今天國慶日休假在家就用老師提供的日本山崎氏配方調泡濃縮 300 倍新液肥,

特別標注日期, 這樣以後才知道液肥大約何時會發變質, 成份如下:

2014_10_17_8077  

圖: A 液 

2014_10_17_8076  

圖: B 液 

2014_10_17_8078  

圖: C 液 

此營養液在微量元素上只有鐵一種, 這是因為其他元素用量太少, 都買齊的話實在

不划算, 所幸在我的水陸缸是魚菜共生, 外加土壤當介質, 所以微量元素應不至於

缺乏。


 

2014/10/18(D23)

今天測試上星期所調配的山崎氏液肥, 之前在課當上測得稀釋 300 倍的 EC 值約為

0.7ms, 依水水世界的說法還在魚可接受的範圍(0.5 ~ 0.8), 計算一下如果將此配

方用在我的水陸缸上的話:

水陸缸的水量:144(長) X 49(寬) X 29(高) = 204624cc

稀釋 300 倍:204264 / 300 = 681 cc

3 瓶液肥:681 / 3 = 227 cc,

也就是每種液肥要加到近 227cc!(註2)

但我的缸裡原本 EC 值就已經有 0.41, 外加魚缸裡變數多, 一次加這麼多肥料會不會

爆藻?所以最後各加 100cc看看:

A液(硝酸鈣+硝酸鉀):100cc

B液(磷酸一銨+硫酸鎂):100cc

C液(鉗合鐵):100cc

加入液肥後半小時即測量, 還是 0.41 沒什麼變化, 經過一整晚過濾器充份混合後, 才測

得以下數值:

2014_10_18_8083  

圖: 0.44ms

因為不知對魚有什麼影響, 就暫不追加液肥, 先觀查一陣看看, 但加入 300 cc 才增 0.3

的電導度, 對我的水陸缸來說不是一種划得來的方式。

以下是缸裡萵苣的生長狀況, 綠葉拔葉因為發芽得早, 所以長得最大, 需波士頓及紅葉拔

急起直追, 其中波士頓已可看出葉片較厚實的感覺:

2014_10_17_8073    

圖: 綠葉拔葉甜萵苣

2014_10_17_8074  

圖:波斯頓萵苣

2014_10_17_8075  

圖:紅葉拔葉甜萵苣


 

2014/10/31(D36)

下表是老師提供萵苣生長適宜的日總光量(DLI)(Daily Light Integral)

 

umol/m2/s HR:MN DLI,mol/m2
100 16:40 6
200 16:40 12
300 15:45 17

 

依此測量水陸缸的DLI:

16(hr) X 60(min) = 960(min)

前期用光量子計距燈源 20cm 測得數值為:161 umol/m2/s

2014_06_08_4654  

圖: 測量

161(umol/m2/s) X 960(min) X 60(sec) = 9273600(umol/m2/s)

9273600(umol/m2/s) / 1000000 = 9.3(mol/m2)

所以 DLI 是 9.3(mol/m2), 與老師提供的萵苣最適 DLI 為 17(mol/m2)相差甚遠, 況且

我這次的燈距是 30cm 而不是 20cm 也, 難怪萵苣都有出現『追光』、『徒長』的現象。

過兩星後再次測 EC 值為:0.48ms, 也是不降反升。

下圖為萵苣生長狀況:

IMG_7694  

圖: 綠葉拔葉甜萵苣

IMG_7700  

圖:波斯頓萵苣

IMG_7701  

圖:紅葉拔葉甜萵苣

IMG_7699  

圖: 綠葉拔葉的根系發展的很健康(白白的)

IMG_7702  

圖: 紅葉拔葉如果不是新葉前端有帶些紅點, 我會以為是老板弄錯了也XD


 

2014/11/07(D43)

EC 值為:0.46ms, 跟上星期比起, EC 值有稍微降低一點(0.48ms -> 0.46ms), 以下是目

前菜況:

IMG_7707  

圖: 目前菜況

左邊發芽率最高、生長狀況最好的綠葉拔葉萵苣, 其葉子已經可碰到電燈, 所以株高近

30 公分, 雖然之前我沒種過這種品種, 但觀查其莖節很高, 推測不是長的好, 而是

光線不足的徒長現象, 其他兩個品種(波士頓及紅葉拔葉), 也是莖節很高, 尤其應該是

紅色的紅葉拔葉, 也只有新葉前端稍微有些紅點, 推測也是光線不夠。

由於一開始生長狀況就不良, 我決定不待原本正常生長期的 45~60 天採收, 大約 30 天

就開始邊採邊吃, 雖然很嫩, 但葉片厚度不足, 沒有外面生菜沙拉『卡滋卡滋』的口感

(也許是品種不同), 是生長日數不夠還是光線不足, 有待日後實驗。


 

【本次心得】

這次的問題最大就在於光照不足, 可從幾個方面來看:

1. 一開始就認定萵苣是低日照作物, 所以魚缸水面就設定為較低的離燈源 30cm, 而不

是儘量接近燈源, 這樣也可省郤作物長大後再次調整水位的心力, 不過目前看來這是省

不下來的。

2. 設定光照時數 14 小時是不夠的, 需要再拉長。

3. 當初為了讓萵苣有較多的生長空間, 10 個花飛碟只種 5 株萵苣, 見下圖:

2014_10_09_7950  

圖: 留下生長空間

這在萵苣長大成為 30 公分後, 證明這樣作是對的, 但是因為長條型日光燈的光度在燈

管的兩端會變差, 所以導致魚缸兩邊的萵苣追光情形更嚴重, 這情形我目前能想到的解

決辦法, 就是在剛發芽時, 將神奇杯集中在燈管中間中植, 等以後長大後再分散出去,

只不過這樣又要多一次工。

4. 之前燈管是用價格高出數倍的 NEC 三波長太陽燈管, 但最近市場上這燈管都缺貨, 只

有購買 Philips 及 東亞的, 也許它們的光質及光量都沒有那麼優, 只能再跟老師借光

量子計測看看。

 

~ End

註1:肥料成份

2014_09_21_7595  

圖: 化肥

2014_09_21_7602  

圖: 有機肥

註2:後來我才搞懂, 我的施肥比例算錯了!應是:

稀釋 300 倍:204264 / 300 = 681 cc

A 液:681 X 2(兩種液肥 硝酸鈣+硝酸鉀) = 1362

B 液:681 X 2(兩種液肥 磷酸一銨+硫酸鎂) = 1362

C 液:681 (鉗合鐵)

所以總共要施加:1362 + 1362 + 681 = 3405cc 的液肥!

我泡的母液也沒那麼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kau 的頭像
    akau

    akau的水草農園

    ak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