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淡水自然農莊 上了 『自然米高產量推進委員會畑匡昭先生』
的課之後,外加手頭上也有一點點稻穀,突然就興起自己種稻的念頭:
圖: 真的是一點點的稻穀
到後來這個想法愈發強烈,終於將它付諸實行。
首先是選種,畑匡昭先生使用的是鹽水跟比重計,但我的數量實在是太少了,所以就直接就用眼手挑選吧:
圖: 挑出已發芽或乾扁的稻穀
接下的步驟應是將這些稻穀用麻布裝小袋之後,放在約10度C的溪水沖洗20天,這個動作稱為去發芽
抑制劑,讓稻穀能整齊發芽。但這就難倒我了,在林口我去那裡找這樣的地方呢?尤其我的量是這麼的少。
後來決定用冰箱來解決這個問題:
圖: 先準備 2 個瓶子
將 2 個瓶子都裝滿水後放入冰箱冰冷,拿出其中一瓶將稻穀裝入後放回冰箱,之後每天固定一次將裝著稻
穀的水倒掉,將另外只裝著冰水瓶子的水倒入裝著稻穀的瓶子,再將空瓶裝滿水後 2 瓶都放回冰箱,
如此操作個 20 天,用此法來模擬冰冷溪水沖洗稻穀發芽抑制劑:
圖: 初加入冰水時再將浮起的稻穀去除
圖: 在冰箱的模樣
這個操作的重點就是千萬不能讓稻穀接觸室溫的水,否則極有可能就發芽了。
之後稻穀發芽了要種在那裡了?原本是打算種在農地的水草區的,但目前這一區的水源還極不穩定,
種在這裡風險太大。
初二回老婆娘家時,在市場看到保麗龍箱,突發奇想的為何不將這些稻子用保麗龍箱作水耕,反正稻子
本來就種在水田的嗎!請岳母向隔壁賣魚的攤位要了 4 個保麗龍箱連蓋子,回家動工改造:
首先上網查了一下,水耕專用的育苗泡棉約 2.4cm 見方,而種稻每株的距離建議是 7 吋見方,於是將蓋
子設計成如下圖:
圖: 保麗龍水耕箱上蓋設計圖(保麗龍水耕箱(大)2.jpg)
依此設計在蓋子上畫好位置:
圖: 標好位置的保麗龍水耕箱及蓋子
圖: 圓洞的大小與 10 元硬幣相仿(2.4cm)
終於 4 個都畫好,但要用什麼來打洞呢?最後只好克難的用螺絲起子一個一個的鑽洞,儘量鑽成上大下
小的圓洞:
圖: 鑽得醜醜的圓洞
從 2012/01/29 就浸在冰箱冰水裡模擬溪水去發茅抑制劑的處理到今天(2012/02/24),已超過 20 天,趁著
最近氣候有回暖的情況,準備給它播種,但在播種之前,還有一道『溫湯處理』的過程,所謂溫湯處
理就是將稻子泡在 60度 C 的熱水約 10 分鐘,目的在於消毒(註一):
圖: 將稻子從冰箱取出
圖: 量水溫為 17度C
圖: 先將水溫加到 30度C,避免過度刺激
圖: 再將水溫加熱後,開始計時 10 分鐘
圖: 由於我的溫度計刻度只到 50度C,所以勉強只能測到約 55度C
圖: 在溫度下降到 50度C 時,再加熱水加溫
圖: 讓水溫一直維持在 55度C
圖: 好了!10 分鐘到了
圖: 趕緊加冷水降溫,以免它們真的『熟了』
最後把稻子放在室溫下『催芽』(註二),就待其發芽後播種了。
過了 4 天(2012/02/28)在室溫下的催芽,已經有部份稻子露了芽點了,決定將它們種下:
圖: 發芽了
使用 2 種方式來育苗,一種是使用育苗泡棉;另一則是使用穴盆:
【育苗泡棉】
圖: 取育苗泡 6 X 4 = 24 格的大小
圖: 將其泡水使其充份浸溼
圖: 欲種下的稻穀及浸溼的育苗泡棉
圖: 以夾子將稻穀植入育苗泡棉的十字縫裡
每一小方格植入 2 顆稻穀,所以在育苗泡棉種了 48 顆的稻穀:
圖: 植入的深度以看得到但摸不到為準
圖: 將整塊育苗泡棉放入保麗龍箱並加入適量的水(不淹過育苗泡棉)
【穴盤】
圖: 將穴盤裝 2/3 深度的土
圖: 每洞約種 2~3 顆
圖: 將穴盤放入保麗龍箱加入適量的水(不淹過稻穀)
最後將 2 個保麗龍箱放在光線明亮的地方:
圖: 水量變少時再添水
2012/03/03 至農地給稻子施肥並測量其 EC 值:
施肥前:
育苗盆 0.26 ms
育苗泡苗 0.33 ms
施 NPK 液肥 10 CC
提昇至 0.45 ms
2012/03/10 至農地觀查,發現稻子還是沒發芽,可能是最近又有寒流,導致無法發芽:
圖: 尚未發芽
圖: 還是尚未發芽
若下星期再不發芽,應就是失敗了!
2012/03/14 天氣轉晴,氣溫回升,但 2012/03/17 再去農地看的結果,還是沒有發芽,看來真的是失敗了。
註一:後來才發現,順序搞錯了,應是 鹽水選->溫湯處理->去發芽抑制劑。
註二:稻子發芽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氧氣,因此建議以流動的水浸泡或打氣以增加氧氣。
繼續閱讀:『種稻計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