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育苗從 2012/08/05 發芽到 2012/08/12 移至農地,但 2012/08/21
爸要回屏東郤遇到天秤颱風即將來襲,想到還幼小的苗如果遇到狂風暴雨的情
況下可能會被摧毀殆盡,只好請爸收到房子裡;但天秤颱風後來轉向南部,桃園
就沒有什麼影響。於 2012/08/25 到農地將幼苗取至室外,只是短短 4 天光線
不足的情況下,稻苗就受到明顯的影響:
圖: 部份稻苗尖端已經枯黃
後來天秤颱風怪異的路徑也沒為北台灣帶來多大的風雨,但郤已經讓我的秧苗因
四天沒有足夠的陽光而元氣大傷,只能說我賭輸了,從這裡就可體會到農夫看天
吃飯的無柰!
2012/09/08
過了二個星期再回農地去看,自己育苗的稻子有些已經枯死,應該就是上次沒有足
夠日照的後遺症,就算活存下來的也長得不好:
圖:育苗一
圖:育苗二
看來育苗的稻子不能再撐了,決定立刻執行我的瘋狂計劃:『水耕稻子』。
首先將稻苗從穴盤取出:
圖: 取出的稻苗
接著要將土給洗掉,這時就遇到麻煩了!因為稻苗的根緊緊將育苗土捉住,而我使用的
育苗土又是纖維質較多所以更難分開,只能先泡在水裡將土泡軟後再小心將土與根分離,
這個動作就花了我一個多小時!所以真的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以後如果要水耕的話,
還是要用專用的育苗泡棉育苗才能避免這個麻煩:
圖: 總共 55 株
接著將育苗泡棉撕開一半將稻苗置入:
圖: 稻苗置入
圖: 將育苗泡棉合起來,露出根系
將育苗泡棉連稻子塞進事先挖好的洞穴裡,這個動作的重點是,要讓根系儘量伸展開來,
這樣根才能碰觸到營養液:
圖: 要讓根系儘量伸展開來
圖: 根縮成一團,這是錯誤的試範
圖: 一個水耕容器共有六個洞穴
因為我有 4 個水耕保麗龍箱,每個保麗龍箱有 6 個洞穴,所以我前 3 個保麗龍箱每穴種
2 株,而最後一個保麗龍箱每穴就種 3~4 株:
圖: 種好的模樣(編號左1 ~ 左4)
接下來就是營養液的調配,參考了水水世界的資料,導電度要調至 0.5ms ~ 0.8ms,但將原本
家裡水陸缸調好的液態化學肥料 120 cc 全倒下去,發現導電度才從 0.20ms 升至 0.45ms,
而液態肥料就用完了!還有其它 3 個該怎麼辦?
後來想到工具室裡還有顆粒狀的化學肥料,就捉了一小搓放進去:
圖: 粒狀化肥
過了半小時再去量一次 EC 值,得到以下數值:
左1(液態化肥):0.45ms
左2(粒狀化肥):0.25ms
左3(粒狀化肥):0.20ms
左4(粒狀化肥):0.20ms
使用粒狀化肥的跟沒使用前沒什麼兩樣,可能是肥料成分尚未溶解出來吧!?
隔天再測量一次,得到以下數值:
左1(液態化肥):0.58ms
左2(粒狀化肥):0.28ms
左3(粒狀化肥):0.23ms
左4(粒狀化肥):0.23ms
數值還是增加不多,決定左2到左4再各加2搓下去。
接下來只能看它們自己了,最擔心的就水位降低導致根部無法吸收到水份,而我又不能即時為
它們補充水份,只能希望老天幫幫忙了!
2012/09/22:
過了二星期才又重回農地看看我的稻子,最擔心的還是我的『水耕稻子』,不知它們是否
有渡過嚴酷的考驗?
其實,生長的情況很差,左1的保麗龍箱,已經完全枯死:
圖: 枯死
打開蓋子檢查,發現水位下降了 5~6 公分,稻根無法吸收到水份,難怪會枯死:
圖: 水位下降很多
但檢查剩下的 3 箱,發現水位下降有限,才 1~2公分而已,後來才發現左1水位下降的密祕
是:
圖: 有破損
水份就是從這裡散發出去的,以後就知道如果要用保麗龍箱作水耕,需特別注意箱子的
完整性!
左2至左3的箱子,雖然水份少得不多,所以稻根還能吸收到水,但生長的情況還是很差!
圖: 也是奄奄一息
這我就不太能理解了,稻子本來就種在水裡的,那為何種在水田裡跟直接用水耕有
這麼大的差別?只能推測營養液的養份不夠,才使得水耕的稻子長得不好。再加入新的營
養液之前,先來測一下水裡的導電度:
左2:0.42ms
左3:0.33ms
左4:0.34ms
在每箱加入 200cc 自製的營養液之後,重新再測量一次導電度,得到以下的數值:
左2:1.14ms
左3:1.28ms
左4:1.25ms
導電度已得到大大的提昇,希望這樣的改變,能為這些水耕稻子帶來『起死回升』
的能力。
2012/10/01:
再度回到農地去看,水耕的稻子已經全部枯死了,看來還是無力回天:
圖: 辛苦育苗的稻子全枯死了
檢討這次失敗的原因,我覺得有可以歸納成二項:
1. 育苗時期 4 天的無日照導致元氣大傷
植物在幼苗時期都是特別的脆弱,需要小心的呵護,這點在重新閱讀『自然米高產量烟匡昭
先生交流會記錄』裡也有一段話提到:『他也一再強調,只要每個步驟都確實的做到,成功育
出好的秧苗,只要前面辛苦一點之後就會很輕鬆』。
2. 水稻還是需要較多的水
當初天真的以為,水稻種在水田裡,而水耕不是也種在水裡面嗎?其實育苗泡棉的水耕,只有
根部是泡在水裡的,而根以上的部位都是曝露在空氣中;但稻田的水至少還有 5~6 公分,所以
稻苗初期是有 1/3 的下半部是泡在水裡,雖然也有『曬田』的方法,但也只是幾天而已,不可能
長時期沒有水份。
水稻算是水生植物的一種,水生植物常有沈水葉及水上葉兩種型態,大自然中這兩種葉形的相互
演生都是因為水位變化而逐漸發生,不可能突然轉變。我曾經將虎耳的水上葉改用花飛碟這種半
水耕系統(以土為介質,但尾端一直泡在水裡)種植,但成長的狀況很差,遠不如全部泡在水裡或是
長出水面成為水上葉。所以就算水稻這種挺水植物,還是要泡在水裡才會長得好吧!?
其實這種事之前也應該曉得的,但真的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親身體驗過後,才能真正成為
自己的知識,這也是這次實驗失敗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