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農地種植作物已將近一年多, 老實說作物的生長情況可以說是慘不忍睹, 當然一週
最多只能去一次的頻率, 葉菜類要種得好真的有點困難, 但對於『蕃薯落土不驚爛』的
地瓜而言, 竟也種得零零落落:
↑圖: 去年 6/2 種下的地瓜
↑圖: 到 12/20 採收時, 竟只採收了 5 條地瓜
地瓜收成這麼差跟 6 月初種下乾旱缺水脫不了關係, 但我認為農地紅土太過乾硬更是作
物都生長不好的最大因素。
觀音的泥土跟林口一般都是紅土, 這種紅土在下雨過後也非常鬆軟, 但只要一出大太陽,
立刻被曬成堅硬的黏土, 用鋤頭挖起來就像敲到石頭一般, 難怪作物很難生長。
要改善土質最快的方式就是客土, 就是載其他地方較好土質來農地混拌, 但一來我成本
沒有那麼粗二來我不是專業的農夫, 這算盤並不怎麼划算, 看看農地最不缺的就是野草
(由其是大花咸豐草), 所以決定用草葉堆肥的方式來改善農地的土質。
但作草葉堆肥需要的時間, 但我最缺乏的也是時間, 所以我決定除了地瓜之外, 暫停所
有作物的種植, 以後來農地除了必要的修繕之外, 就是割草, 然後收集草, 然後堆肥, 以
3 年的時間來改善農地的土質。
關於草葉堆肥的方式我還曾經特到淡水幸福農莊去上過課(請參考我其他文章:『自然
農法的草葉堆肥』, 知道草葉堆肥要成功必需要收集達到一定的量才易成功, 但要我一
次收集這麼多的量是不可能的, 只能分次收集:
2013/9/14
↑圖: 這是兩星期前收集的雜草
↑圖: 加入新收集的雜草
↑圖: 用抑草席蓋起來是為了避免下雨造成水份過多
2013/12/29
這期間陸續又收集了幾次雜草, 直到最近才覺得已達到相當的量, 看看光是收集雜草的時
間, 就花了 3 個月, 真是汗顏。但在開始堆肥之前, 還需要作一件事, 那就是作通氣管以
利有氧發酵, 這主要是參考以下的文章:『簡易草葉腐植土製作』, 但我還是作了以下的
小小改良:
1. 加了豎管以增加垂直的供氧量, 這是我參考以下的書藉而作的:『美好生活 (Helen
& Scott Nearing)』。
2. 加入帽套以避免蛇鼠把水管當作溫暖的窩 XD。
水管主體是之前工程留下的, 再加買一些三通管及帽套, 材料如下:
↑圖: 材料
首先就是將橫的及豎的水管用電鑽鑽出通氣孔, 大約每 5 公分一個洞, 而豎管則繞著圓週
多鑽幾個洞:
↑圖: 通氣孔
↑圖: 帽套當然也要鑽洞, 否則怎麼進氣
↑圖: 帽套套進水管的模樣
↑圖: 最後組起來
↑圖: 立在欲堆肥區的模樣
但今天沒時間堆肥了, 只能下次再來Orz。
2014/03/01
沒料到真正開始堆肥又過了 2 個月Orz, 其實收集的雜草堆還沒開始堆就有部份已分解了:
↑圖: 收集的雜草堆
↑圖: 部份分解
先將紗網中央剪洞後, 套進豎管裡, 再用幾個磚塊放在紗網下增加透氣順便固定豎管
以免到下, 接著就可開始堆肥:
↑圖: 堆肥區架設後的模樣
↑圖: 豎管用磚頭固定
我的堆肥方式如下, 先一層收集的雜草, 再薄薄蓋上一層觀音農地的紅土, 再加一層
老婆當初從家樂福要來的稻殼 , 最後灑上一些水保持水份;接著就一直重覆之前的
動作, 直到材料用完為止, 中間有穿插一些從家裡收集來的蔬菜果皮蛋殼之類的(註1),
還有剛除新鮮的雜草以及之前麻布袋堆肥已半分解的廚餘(註2):
↑圖: 乾枯雜草
↑圖: 新的蔬果廚餘
↑圖: 紅土
↑圖: 稻殼
↑圖: 半分解的麻布袋堆肥
↑圖: 最後堆成的樣子
↑圖: 從另一個角度看
↑圖: 最後蓋上抑草席以避免下雨而導致過於潮溼
↑圖: 從另一角度看
從豎管還露出一大截就知道我堆得還不夠高, 只能繼續割草, 繼續收集, 繼續堆了。
(~待續)
註1:所以嚴格來說, 我這不能說是自然農法的草葉堆肥的, 因為自然農法的草葉堆肥
是不能使用自己農場以外的材質來當作堆肥。
註2:請參考之前的文章『廚餘堆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