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次過濾實驗(請參考『小小實驗王 - 過濾實驗』)因為濾材從出水口流出以失敗

收場。事後檢討原因, 當初為了過濾效果較好, 所以從進水到出水濾材的安排是從

粗到細(如果是從細到粗的話, 則大部份的雜質, 在第一道就被過濾掉, 造成過濾器

易阻塞), 但如果出水口沒有處理好的話(例如:以更細的過濾棉堵住出口, 則像細

砂之類的濾材, 就容易流出來。這點對於我們這種 DIY 的玩家, 因為濾材與容器之

間沒有密實;或是因為使用保特瓶瓶身的紋路造成的孔隙, 更容易發生。

 

在網路上搜尋到的資料, 對於這種急難式 DIY 的過濾器, 濾材從進水到出水的放置,

則是從細到粗(請參考:『2012榮耀盼望 Vol.135 自製濾水器』)以上的影片似乎

也驗證我的推論, 自製濾水器使用壽命縮短, 總比濾材流出來的好!只是為了驗證這

點, 竟然足足等了將近一年, 直到今天難得的颱風假, 才得以完成。

 

但在動手之前又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 因為我希望這次作出來的過濾器能在登山或露

營時使用, 所以選擇了小一點的 600cc 保特瓶當作容器(重量較輕);又希望不是一次

性使用, 可以反覆使用, 所以當作出水口的瓶口有蓋子可以鎖緊沒有問題, 但將瓶底切

掉當作進水口郤沒有適當的蓋子可蓋住, 這樣將無法攜帶外出, 甚至連存放都不容易。

 

上述的影片是將瓶底割開後, 在瓶身缺口的圓徑以剪刀每隔一段剪開一小截, 再用割開

的瓶底套回去, 但實際操作的結果發現並不容易套回去。正在考慮是否割開兩個保特瓶

讓兩個都有蓋子的瓶身互套時, 老婆告知她早就有解決的辦法, 原來許多保特瓶瓶身都

有凹凸的紋路, 我想用意應該是加強瓶身的強度(道理就跟蓋鐵皮屋的浪板一樣), 在適

當的地方剪開瓶子後, 將瓶底內面有凸紋的部份套入瓶身外面有凹紋處, 就可得到如嵌

合般相當不錯的固定效果:

2014_07_26_5869  

↑圖: 瓶子本身的凹凸紋

2014_07_26_5861 2014_07_26_5865  

圖: 瓶底內面的凸紋 + 瓶身外面的凹紋

2014_07_26_5866    

圖: 嵌合後

 

但實際操作後發現當作蓋子的瓶底缺口還是要比瓶身缺口略大才容易套得進去,

有些瓶子本身有曲線, 所以像老婆作的是將瓶身剪較短後, 才讓瓶身的缺口略小

於瓶底的缺口才套得進去, 但我為了多放些濾材所以不能讓瓶身變短, 所以只

從不同的保特瓶來找合適的大小, 結果讓我找到使用黑松茶裡王的瓶身, 加上舒

跑運動飲料的瓶底剛好可以緊密結合:

2014_07_23_5782  

圖: 左瓶底右瓶身

2014_07_23_5783  

圖: 『麻啊麻』(台語)

 

好了!解決容器的問題後, 接下來就準備濾材, 我這次打算使用小石子、細砂及

活性碳, 但其中有一包材料是這樣:

2014_07_23_5786  

圖: 河砂

這是去年夏天帶小朋友去內湖圓覺步道(請參考:『小小登山隊-內湖圓覺瀑布步道』)

挖的河砂, 當時匆忙之間就不管大石小石就一起裝回來了, 現在要使用最好是要過篩

一下, 但家裡又沒有過篩的工具, 只好自己 DIY 。

 

我用星巴克的杯子, 再用鉗子夾鐵釘燒熱之後, 將杯子底部刺出一個一個的洞, 這樣

不就是很好用的篩子嗎?

2014_07_23_5785  

圖:自製的篩子

 

至於過篩的任務, 當然就交給兄弟倆了!

2014_07_23_57912014_07_23_5792  

圖: 玩的很高興

 

以下三種濾材, 由左至右分別是小石子、細砂及活性碳, 小石子及細砂就是過篩分離

出來的, 而活性碳則是水族店買來的,我趁機告訴小孩, 在山上可自己燒木材作碳:

2014_07_23_5793  

圖: 濾材

 

維維用智高作了一個三角架來固定容器, 這樣就可方便的放濾材。首先先放進一顆

大小剛好可以堵住瓶口的小石子, 這樣可以阻止其他濾材掉出來但水一樣可以流出:

2014_07_23_5796  

圖: 堵住瓶口的小石子

 

雖然我也可以將瓶蓋鑽小洞來堵住出水口, 但我希望這濾水器將來可以帶出去使用

, 所以瓶蓋能不漏水還是有必要, 於是保持瓶蓋的完整性。接下來本來應該直接放

較小塊的石頭, 但為了能阻止這些小石子完全不會掉出來, 所以我還是先鋪了一

水族用的過濾棉後再倒入小石子:

2014_07_23_5797  

圖: 先鋪過濾棉

 

其中碎石因為自製的過篩器只能篩選砂子和石頭, 但石頭還是有大小之分, 而我希

望先放大石頭再放小石頭(這樣才不會從瓶口的縫隙掉出來), 於是我問維維能不能

想想辦法, 結果維維想到了『科學實驗王』裡用搖動的方式可以讓小石子往下掉去

大顆的石頭就會留在上面:

2014_07_25_5860  

圖: 『科學實驗王』裡的介紹

2014_07_23_5802  

圖: 小朋友實際操作分離大小石頭

2014_07_23_5805  

圖: 將石頭倒入容器

2014_07_23_5807  

圖: 小石子濾材

接著就是到入活性碳:

2014_07_23_58082014_07_23_5810  

圖: 活性碳

2014_07_23_5815  

圖: 再加上一層小石頭(以隔離細砂和活性碳)

2014_07_23_5820  

圖: 加入細砂

2014_07_23_5821  

圖: 再加入一層粗砂(註1)

 

最後的完成品就如下圖:

2014_07_23_5824  

圖: 完成品

 

再開始使用之前, 必需先倒入乾淨的水以將濾材的灰塵洗掉:

2014_07_23_5825  

圖: DuDu的表情仿佛在說:『唉呦!好髒哦』XD

 

倒了 3~4 次水後才勉強洗乾淨。接下來特調了一瓶泥巴水:

2014_07_23_5835  

圖: 這樣的水, 沒人敢喝吧!

2014_07_23_58392014_07_23_5843  

圖:第一次過濾

2014_07_23_5848  

圖: 第一次過濾出來的水

 

這讓我們有點意外, 因為看影片時, 老外第一次過濾時就得到相當乾淨的水, 為何

我們會差那麼多?只好不死心的多作幾次過濾, 但有時甚至這次過濾出來的水, 比

前次的還要髒!為何如此?在作了幾次操作後, 才慢慢捉到了『眉角』(台語), 原

來要得到較好的過濾效果, 必需少量的倒少, 讓水緩慢的滴下來;如果一次倒入太

多, 反而把原本的髒東西給沖出來!

 

在捉到訣竅後, 就可看到較明顯的過濾效果:

2014_07_23_5850  

圖: 水較清了

 

我問兩個小朋友, 這樣的水你們願意喝嗎? 兩個當然都搖搖頭, 於是繼續過濾, 終

於得到一個『敢喝』的結果:

2014_07_23_5853  

圖: 從左而右, 原來的污水/過濾多次後的水/自來水

 

我趁機教育小朋友, 經過多次過濾的水, 只剩淡淡的黃色, 且聞起來土味已經沒有

那麼重, 所以似乎已經可以喝了, 但水裡還是充滿著我們看不見細菌, 還是要煮開

後殺死細菌喝下去才不會生病。而且我們花了半個多小時才得到這麼一小杯可喝

的水, 所以我們平常是不是要節約用水, 『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呢!

 

其實這次的實驗, 我自己得到最大的的心得, 那就是:

1. 任何事情, 無論大小, 都有『眉角』。

2. 『眉角』必需實際動作操作, 才會得到。

 

最後將過濾器再塞一些過濾棉, 蓋上以瓶底作的蓋子, 就可收藏起來, 待下次露營

或爬山時再拿出來玩。

2014_07_23_5858  

圖: 下次還可使用

註1:加入粗砂是為了隔開細砂與過濾棉, 而加入過濾棉是為了填滿容器, 蓋上瓶

底作的蓋子後濾材不會晃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